「因乘」和「显乘」是同义词;「密乘」、「金刚乘」、「方法乘」和「果乘」亦然。因乘和果乘同属于大乘,却有所不同:在「因乘」里面,自身在修习的时期,不能透过拥有任何果的外观(四种绝对纯净)来到达禅定;而所谓的「果乘」或「密乘」却可以做到。宗喀巴(Tsongkhapa)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Ngag Rim Chenmo)中说到:「提到『乘』,既然它指的是某某交通工具,也就有运送之意,无论此交通工具是因或是果,都可称之为乘。果是住处、身体、财产、行动四方面的绝对纯净,也就是指佛陀的宫殿、身体、财富、和事业。一个人能够获得禅定只因其拥有了圣洁的居所、圣洁的仆从、圣洁的仪式器具以及圣洁的行止,并且像佛陀一般,以此洁净了世间及其中的居民。是故当一个人利用『果交通工作』而到达了禅定,此法当可称之为果乘。」
时轮金刚此一主题的完整意义包含在三个时轮金刚(或称时间之轮)之中:「外时间之轮」、「内时间之轮」、「别时间之轮」。 「外时间之轮」即环境的外部世界,它也可称之为「外部日月时程」;「内时间之轮」是人的身体,也就是内阎浮提(Jambudvipa)或世界的表面。同样地,内部的途径、元素及风的运动也都可称之为「内时间之轮」。 「别时间之轮」是时轮金刚的灌顶、教示及成果,它处于先前的两种时间之轮之外。上师透过灌顶,使弟子的身心识趋向成熟,而弟子则观修,包含了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教法。瑜伽士(yogi)透过这样的方法,达到化现为佛身( buddha body),即空性的神圣形象,这就是「别时间之轮」。
依照卓传承的说法,是卡拉恰克拉巴达(Kalachakrapada)将时轮金刚再度介绍到印度。一对修习大威德金刚瑜伽(the Yoga of Yanmantaka)的夫妇,进行了大威德金刚法中,所教授的求子仪式而得到一子。此男孩长大成人之后,听闻北方有菩萨亲自教授佛法,遂动身前往求法。彼时香巴拉的国王卡尔基(Kalki),凭借着神通力,得知了这名年轻人,对于甚深佛法有着热切而纯正的动机,他也察觉到此名青年如欲前来香巴拉,为期四个多月的旱灾必然会威胁到他的生命,于是卡尔基王,便化身前往沙漠的边缘去见这位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