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58|回复: 1

[20150708]北京中心微信群讨论作业--暇满难得(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1 09: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班玛速索 于 2015-7-21 14:57 编辑

作业问题:结合五种自圆满中的环境圆满,谈谈我们学佛的大环境如何?如何克服环境中的弊,如何利用好环境中的利?

王丹:
      环境圆满我简单理解就是投生在佛教兴盛的地方,而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我认为并不算佛法兴盛。在我们身边,信仰佛教的人原本就不是很多,而其中能够满怀信心与清净心去学习和修行的就更少。再加上生活中总有无法摆脱的散乱事物,整天忙忙碌碌,纷纷扰扰,所以我觉得大环境并不十分圆满。但环境圆满是一种自圆满,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调整自己,来尽量取得更好的环境。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来说和平稳定的社会,物质丰富,科技发达,这为我们学佛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可以从网络上寻找各种学习资料,通过各种视频音频闻法,利用先进的设备与上师及师兄交流等等。 但同时,在这种资源开放,通讯便利的环境里,也到处充斥着虚假的信息、邪见的言论甚至是诋毁的声音,我们的信心一定要足够强大,不被这些东西玷污。

杨洁:
      刚刚补课完毕,可能说的都是通俗白话,未必表达准确,望各位师兄指正!
      作为初入门的人,我感觉普通人对信佛可能是有偏见的。不了解的人会觉得有些形式感,觉得迷信、夸张,这种偏见会阻碍人们以一种清净心去接受和学习佛法。加上生活节奏快、生活内容丰富等多种原因,导致没有清净的求甚深法意的大环境。
      弊:我认为浮躁的环境;追逐世间福报的贪欲;开放的信息时代人们能接触更多种信仰,都是大环境里的弊。
      利:信息时代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佛法很多教义容易在身边找到对境;面对诱惑更清楚得意识到自己亲近的是佛教的知识,从而坚定学佛的立场和信心。

班玛德巧:
      一个朋友说过,北京是一个福报大同时也是业力重的地方。我也赞同环境利弊是同时在的。我现在的稳定生活为我带来了空闲时间,放逸,懒惰了就是弊,学习修行了就是利。所以我认为我还是在环境圆满里的。只是要去弊留利。以我现在的自身情况,远离亲戚朋友间的一些聚会,世俗杂事少操心,让心安静孤独下来,看会书。哪怕是强制要求,“科学”上说21天定律,就是“被迫”做,21天后也会成为习惯。再有就是不要脱离学佛的环境,周围应该总有个鞭策“正路”的人,起码是声音吧,尤其信心,根德,意乐不够圆满时,更该珍惜环境圆满的净土。

班玛结登:
      个人感觉现在信佛的人占的比例在全国很少,应该有百分之几的比例就不少了,因为中国人口多,基数大所以信佛的人数总数还是很多的,但是信佛的师兄们真正学习佛法的非常非常少,现在可以讲出因果不虚,轮回为什么痛苦,寿命无常以及人身如何难得的佛弟子数量非常少,绝大部分信佛的都是在追求人天福报,虽然都想去极乐世界,但很少真正真实修行的,这是我参加多次放生接触周围各位信佛的师兄们学佛的大环境。
      利:现在的信息很发达,可以很轻松的学习到各种佛法的知识和理念。
      弊:尤其在大城市被世间法深深地束缚,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工作和事业上用来承担经济上的压力,而且生活节奏快,娱乐方式很多,可以玩的东西非常多,所以能真正在学习看书的时间非常有限,也很难真正的放下世间琐碎的事情来安心的学习两部大论,这其实也是信心不足和自己的福报不够的原因吧。
      烦请各位师兄指正!

班玛作波:
      关于速索师兄提到的“我们学佛的大环境如何”的问题,我有一些和大家分享的感受。
      去年底的时候,在联欢会上见到班老师,和老师聊天时,老师提到我参与中心的活动不多。我和班老师解释:“家里孩 子太小了,父母又不支持自己学佛,所以很多活动都没参加。”班老师听我说完,对我说:“其实外在的环境没有不圆满的,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了。”我当时听了,似懂非懂的。想了好久,似乎能悟出点道理。所谓的环境圆满,还是和自己的福报和信心有关。遇到一点外在的违缘就说环境的问题,其实还是自己学佛的信心不足。有一点点困难就会往后退,更多时候,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心态往积极的方向转变,环境自然也会往圆满的方向转变。正所谓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外在的环境,正是自己心的外化。喇嘛千诺!

班玛速索:
      首先,前行中讲到的环境圆满,是从地界中土,与佛法中土两个方面来说的。通常而言,地界中土是以金刚座为主(印度)圣地的所有城市,我们显然不在地界中土。而佛法中土,是指佛教正法所在地,虽然当下外部大环境并不乐观,更称不上佛法中土,但对于我们坛城这样的小环境而言,上师给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我个人认为,可以称得上是佛法中土了。对于利与弊,我认为,虽然当下的外部环境,给我们制造了诸多违缘障碍,但同样也给我们的修行提供了诸多对境,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相信只要信心具足,找好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主,修行上的逆缘一定能够克服。烦请各位师兄指正,速索合十!

金倩倩:
      个人觉得我们的大环境还不是十分圆满,环境圆满属于自圆满之一,所以更多是自己出了问题,近期心思散乱,又没有更多的智慧去梳理和对峙我的这个镜,没有分配好自己的时间,比如网络共修总是后补课,有时候发现自己参与其中能看懂师兄们所说自己却说不出。利:听到师兄们的学佛感受,听闻佛法框架,思考方式,感觉瞬间欲望减少。不恰当的比喻有点夏天喝冰水的感觉,但是没多久又会大汗淋漓,总结还是喝的少要多喝。弊:形成依赖,认为自己想的不对直接看师兄们大多认同的就是对的,全盘接受没有判断力。目前对峙方法:看书念金刚撒多。烦请师兄们指正并分享一些好的建议。谢谢。

班玛雅灿:
      我们学佛的大环境有利有弊,如何克服其弊利用其利,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首先谈其弊,当前大环境处于五浊盛世的末法时代,物欲横流,无数人没有信仰,烧杀抢掠、偷盗卖淫、贩卖儿童道德沦丧……,人们不是处于追逐私欲的奔波中,就是浑浑噩噩的生活着,总之处于愚昧、无明的阴暗中,这些都有碍于学佛,不利于佛法之光普照大地;其次,个人上班忙、周围朋友对学佛有偏见或家人不支持说三道四阻挠学佛等,都会给我们学佛制造违缘和障碍,如何克服这些大、小环境的弊端,就看我们对佛法对上师的信心和态度。更何况我们有诸多学佛的有利条件。首先我们出生在佛法中土,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说明圣教正法圆满,我们学佛的大环境还是圆满的。我们转生为人,能够如理如法的修行正法。我们已经步入佛门,依止了一位德相法相俱佳的上师,这些都是我们学佛修行的有利条件。至于个人周围小环境的弊端,如上班忙时间紧、家人反对阻挠学佛等等吧,就看我们如何克服、有没有动力和决心去克服。动力和决心来源于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和解脱轮回苦海的渴望,愿望越强烈、信心越具足,就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精进修行;就会把不利环境变成自已的修行对镜,内观自已反省自已,努力如真正的佛弟子那样去做;就能合理安排自已的时间,把修行学习佛法看成是不可或缺的活动;总之,就是要利用修行的有利因素,精进修行,使正知正念不断增上。

班玛帕波:
      在暇满人身中的五种自圆满中讲到了环境圆满,因为若转生于佛法不兴盛的边鄙地方,也就根本遇不到佛陀的教法、证法,无法明辨取舍之理,如今已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故而环境圆满。而能够投生在有佛法驻世的今时今地,是异熟果,也是业力使然,自然是一种圆满的内在因素,所以环境圆满是自圆满之一。
      说到环境,目前虽然佛法驻世,但处于末法时代,五浊炽盛,相对于佛陀传法之初及佛法兴盛的时期而言,学佛的环境可以算恶劣,但也正因为正法依然在弘扬,这些恶劣的环境也成为我们观修极好的对境,帮助我们对治三毒以及身口意三门所造做的各种恶业,从这一角度而言,学佛的环境又是极好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对佛法的信心。
      可能最近总在看《俱舍论》,学习心和心所,结合问题,具体谈谈对环境的态度和我们应该怎样利用环境来修行:心心所有一个特性就是要去缘境的,只有取境之后,心心所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境才能生起心,结合修行而言,我们烦恼的心所没有境也不能生,所以我们尽量要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清净的境,远离五欲的境,多听闻上师大德的教言,多接触坛城中精进的师兄们,多闻思修,少昏沉放逸,少去钻在欲望利益里,沾染哪些社会的阴暗面。当然这不是让大家去深山里修行,而是在今时今地利用心心所得运作方式,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好的条件。
      欲界充满各种欲望,环境就像一个大泥塘,投生在这样的泥塘里,自相续里就带着一定这个泥塘的特质,很容易随波逐流,陷在泥潭不能自拔,但好在有佛法驻世,像救命稻草,可以让自性中的善与信升起来,让心澄明,从而清净起来,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
      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环境问题还在内在,环境圆满是自圆满之一。我们要知道善行与恶行运作的规律,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才能有效地对治,不断地增上善心正行,不断地增上对上师三宝的信心。
      以上请师兄们斧正!
      帕波合十!
思维本性闲暇及五种自圆满.pdf (153.84 KB, 下载次数: 0)
发表于 2015-7-21 14: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师兄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GMT+8, 2024-3-29 10:20 , Processed in 0.4012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