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12|回复: 0

发殊胜菩提心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4 20: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菩提心学处
六、智慧;分闻慧、思慧、修慧。
    了达外境显现均是虚妄的本性,并且观察显现作者是内心的自性,则可了知境
现不灭并能息灭执著外境的分别念。我们若证悟了如此法性明空、犹如虚空的本性
并能安住于如此境界中,称为智慧度。
        智慧度,与前五度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真实的解脱而言,智慧度与前五度,二
者缺一不可。智慧如眼目,五度如双足,也就是说,只有智慧而不修五度世俗资粮
,则不能到达彼岸;只修五度不修智慧,也无法获得涅槃。因此,只有二者双融,
才是真正的殊胜之道,也是智慧与方便双运。

1、闻慧
   所谓的闻慧,就是指对于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自己听闻以后,原原本
本地理解。
   佛法的根本,应该是闻思修,听闻佛法才是首要的,不但要听闻,还要多闻。《
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意思是
说,多闻才会解了佛法的意义,多闻才会不造恶业,多闻才会舍弃无义琐事,多闻
才会获得涅槃。有了闻慧,才能成就思慧和修慧,否则,一上来就思维或修行,是
不会成功的。
2、思慧
  所谓的思慧,指是对上师所讲的一切法义不能限于表面听闻、了解,而应于自相
续中以反复琢磨、研究、观察、思维而做抉择,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不应仅满足
于表面了知肯定即可,而应对此生起定解。
   这样将来自己于寂静处独自修行时,关于修行的要点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有独
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
3、 修慧
    所谓的修慧,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进行实修。即通过修持,于自相续中对实相
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通达心性并现见实相
的本来面目。
增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却以分别念妄执为存在。
幻化八喻:如梦 、如幻 、如光影 、如阳焰 、如空谷声 、如寻香城 、如影像 、
          如幻化城 。
五种外境 :色、声、香、味、触。
十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方便、力、愿、智度。
六度的分类:
   六度,如果再展开解释,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为三种,这样一来共有十八种。其
中的财施又可以分为三种,这样共有二十种。再加上方便度、力度、愿度、智度,总
共为二十四种。如果再详细一点分,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六类,共有三十六类。
六度每一度都具足六度:
    以布施度中的财布施为例:
    当我们布施乞丐食物时,所布施的东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对境,这三
者具足而作施舍,就是布施度。
    布施时,不布施低劣、鄙陋的物品,而是将自己所享用的饮食施予乞丐,这是
持戒度。
    布施以后,对方又三番五次地索求,也能不嗔不恼,这是安忍度。
    布施时,不顾忌辛苦劳累,不耽搁而及时布施,这是精进度。 
    布施的过程中,专心致志,不散他处,这是静虑度。  
   在布施时,了知三轮体空——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在
胜义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
就是智慧度。
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
    阿底峡尊者回答:“最胜智者即证悟为我之义,最胜敦肃即自心相续调柔,最
胜功德即广大利众之心,最胜教言即恒时内观自心,最胜对治即了达一切无自性,
最胜行为即不随顺于世间,最胜成就即烦恼日趋薄弱,最胜道貌即贪欲日渐减少,
最胜布施即无有贪著,最胜持戒即自心寂静,最胜安忍即身居卑位,最胜精进即抛
弃琐事,最胜静虑即自心不改(无有改造之意) ,最胜智慧即不执一切。”
一切诸法归根到底是什么?
     阿底峡尊者回答:“一切法归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 ”
真正证悟了空性的特点是:
    身语意三门将会如同脚踩棉花,或者稀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极为柔软、调和。
如何归纳精华要义呢?尊者归纳了四点,教诲说:
  一、对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
  二、为了他们而勤奋努力,积集二种资粮;
  三、将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众生,愿与一切有情同获圆满菩提;
  四、在作上述修行的同时,了知这一切的自性为空,显现之相如梦如幻。
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的标志: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
法与非法之界限是什么? 仲敦巴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不随
世间则为法,随顺世间为非法。” “符合经论则为法,不符经论为非法。” “结果
为善是正法,结果为恶即非法。
我们应当使闻思修法不相脱离,如无等塔波仁波切说: “闻思修行互不错乱,平衡
均匀而进行乃无误之要诀。
闻思修的结果:是必须达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执烦恼日渐薄弱的目的.
修学菩提心的重要性:发菩提心之引导,是一切正法的精髓、一切圣道的精义,是
有则必足、无则不可之法。 因此,对于发菩提心的道理,我们不能仅限于表面的
听闻、了解,而应该诚心诚意地修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GMT+8, 2024-4-30 06:36 , Processed in 0.0851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