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42|回复: 0

【转】论佛法中的科学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8 14: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佛法中的科学观


--2007年对西藏青年学生的开示﹝节选﹞

当我们讲到佛法的时候,且不论人们对佛教是否有信仰,世人对佛法的见谛和相关的文化显然表现了极为浓厚的兴趣。综观世界上拥有千余年历史的各个宗教,例如犹太教,是否已存在四、五千年之久?总之有着很悠远的历史,接着是基督教,然后是回教。

早期的人类社会,将宗教视为知识的源泉或知识的基石,这点不论是西方的历史或任何国家,包括西藏都是一样。随着现代科学的逐渐兴盛,宗教就趋于以信仰为主。所谓「宗教」或所谓「法」,藏语和梵文的字义略有不同,所谓Religion主要是指信仰;因此Religion突显的是信心,而不是研究论证。到了现代科学的时代,注重的不再是信心而是研究论证。因此到十八、十九世纪科学发达时,对Religion 的兴趣相对的减少,Religion仅仅成为类似于敬神或信仰神的活动,虽然其中仍包含着许多「劝人向善」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已经不大具有运用知识来探究,或是运用人类智慧的涵义了。谈到造物主上帝(God)的时候,只能说「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来表达对其敬意。以前我遇见一位在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宗教部门工作的员工,在谈到宗教时,他说上帝使我们人类无法窥探了解造物主,那真是非常的神奇,除了不断重复地说「非常稀有」「这是神迹」外,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而我们的典籍中虽然也出现「不可思议」四个字,但不能望文生义般地理解。现代谈到Religion时,会偏向于相信的层面;而谈到Science(科学),便被理解为是经过研究、思考、以及可以被论证等,如此两者可谓是泾渭分明。在这种时候,对科学有兴趣的人,当他面临贪瞋、患得患失等烦恼时,可以借助相信神、祈求神的方法来解除;但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他却很难从宗教中得到启发。科学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大概无法从圣经中取得指点,或是从可兰经中得到学习。

佛法遍及各地,不仅在西藏,锡兰、泰国有许多佛教弟子;另外中国、日本、朝鲜或越南等国,也都有许多佛教弟子。很早以前,这些地区都与西方国家有所接触,许多佛教弟子移民到英国的统治区或移民到法国去,当时即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几乎没有西方科学家努力从佛法中学习的。爱因斯坦是知名的大科学家,对佛法产生了兴趣;并说未来若有宗教足以与科学并驾齐驱,那就只能是佛法。除了这位科学家外,没有任何科学家希求宗教能够提供知识的。直到过去二十年当中,部份的科学家、心理学、脑部学、物理学家、微尘科学家,特别是量子力学,才能够对应着佛教之于微尘的解释。佛教主张「境」上没有任何法及其自性,虽然完​​全找不到自性的存在,但是能安立唯名安立的物,方能安立缘起。量子力学科学家也观察到,当分析至究竟时,是找不到任何物的;可是若说没有任何物,是无法解释色法为何存在;至今仍没有「唯名安立的物质」的想法,所以科学界遇到了瓶颈。以佛教来讲,虽然找不到自性有,而且都是自性所空;虽说没有自性,但同时会说有名言安立的存在,这是佛教的见解。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家尚不知道量子力学时,可以提供安立物质的方便,也就是能够安立名言有的关键。同样关系着脑部、脑筋的”心”,基本上任谁都会说是心识;英语中有mind及Consciousness等词,但是它们的本质及作用,很难单从脑筋得到解释。例如眼识能看到色,同样的根识要如何了解境?脑中有了认知后,接着由脑部分辨其好坏而做取舍。这种脑功能在粗显的范围上,虽然还可以解释,但越来越细微时是很难解释的。因此希求透过佛教内在的见解来弥补其不足,从而找到新的出路,打开新问题的结。对于这方面的期待,我想是个光荣;科学发展至今不曾青睐于任何的宗教,一个认为从宗教是得不到任何善说的人,近年来转而对佛教,特别是西藏佛教有着期许并开始关注,这大概是个光荣。

西藏佛法是与众不同的,大家一定要了解这点。基本上如「现代科学与佛教的对话」,有人这么说,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讲法。 「Buddhism」的字义非常的广泛,有成办解脱、成办佛果、成办增上生等等的意涵,字义非常的广泛,不能单单使用这个字。当与科学家讨论时,并未论及前世、来生,亦未讨论「有无解脱」或讨论「佛果」;只有讨论我们现在的想法,讨论如何面对内心的困难或是如何预防病痛、遇到病痛时如何快速疗养,仅是讨论这些面向而已。科学证明了内心的想法与上述的讨论至极相关,证明能够从内心建立人类的利乐;为减少现实生活的种种困难,开始注意想法的重要性;为详细了解内心,于是关注起佛教对内心的阐释。

佛法分为三门,一门是「Buddhism」所讲的佛法科学;另一门是见谛哲学;再一门可以说是信仰,总之就是实践。不论是否曾有人以此名目解释经典,唯其内容一直在我们的经典中,特别是密续的典籍里。物质的内容称为「基法」,趣入的是次第道法与现证之果法。以大乘整体而言,有二谛之基法、智慧及方便之道法、二身之果法之说,因此分为「基」、「道」、「果」。所谓的「基法」,含有外在之器及内在的情;内外的器与情持续地变化着、改变着,由因缘而生、而变的无常性,终究归向于坏灭,此即本性,又当生灭迁变时,于是而有「时间」的概念,「时间」是相对而有,若非如此,要指出时间是很困难的。经典里剖析物质的「基法」时,有「不变化」与「变化」二类,将此区分为「常」与「无常」;「常」与「无常」并不是随意而讲的,而是在抉择物质的本性时,对有变化的一类称作「无常」;对没有变化的称为「常」。会变化者中,又区分为凡眼睛所见乃至手脚所触等,皆称为「色法」;另外非属色法的领受,亦即我们心中的苦乐等类,能够明了境或了达境、或如通达,总之能够明了通达领受的,称为「识」;还有既不是「色法」,也非属于领受而且有变化,非此二者的法称为「不相应的有为」 ,因此有变化的法,可区分为三组。

佛教为什么讲这些?此是为了抉择真理。这里谈的并非空性真如之真理!而是剖析自己的本性或物质的体性等这类的抉择;抉择后因为本质如此,如我们基本上有着不愿苦、希求乐的本性,既然本性上是喜乐厌苦的,那么所谓的苦,到底从何而来?所谓的苦乐都是坏灭的性质,恒为变化性的,这些变化是由念头生起的因所造成,并非自己变化出来的。详细的内容,后面再做说明,先讲整体性的。总而言之,先讲「实践佛法」的分类或分组。佛法崇尚研究物质的真理,由物质的本性、真理,才有所谓的见谛。因此有了概念、有了「根」这样的一组;随即建立修行的一组,也就是第二组「道」,接着才是实践「果」的这一组。

现代科学与西藏佛法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要从色法这一组,色法这组有现代的科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推论及解释,是不可思议的,比佛典的解释更细微,而且要好得多。现代科学比我们想像的深奥并高妙许多,不能一昧地说没有比我们更高深的东西,要讲实话。

有些典籍,如世亲的《俱舍论》,虽然是不可思议的宝典,但是《俱舍论》的第三品「世间品」中谈到了世界观,有时我会想,若不这样讲该有多好!听说印度有位智者讲得跟《俱舍论》一样,其中的蕴、界、生处、业、心及心所这些内容都有;唯并没有「世间品」;「世间品」是世亲加的,加进来不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似乎变坏了;但是也没什么太大的缺失,而佛陀自己给了我们实事求是的权利:「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这是佛陀决定的。同样的,宗大师有一部自撰的殊胜论述,类似宗义;其中说到:「若承认与正理相违的宗义,承认者不堪为量士夫。」因此我们若承认《俱舍论》所言,则不仅与正理相违,而且与事实颠倒,也与亲眼所见产生相互的矛盾,因此若承认它,将不堪为「量识士夫」。整体上佛教的大乘典籍,特别是尊崇《量论》的大乘典籍或者梵文系脉,也就是我常讲的那烂陀传统;应以量路研究,能够证明的才能承认,不能证实的就不承认;若不能证实甚至有矛盾时,《量论》必然会加以否定。这种决定是基于,若承认有,理应能看到、能见到才对;若看不到且无法证成,必须决定其无。所以如同须弥山等,若有应该可以看到;说我们受用须弥山的影子,但若受用其影子,却又说我们无法看到影子的来源,这是无法解释的矛盾。若说我们可以看到影子、且受用着它,但影子的来源是不可思议的,这很难去体会。所以若说没有影子也不必太过惊讶。不只如此,当谈到极隐密的典籍时,前后、直接乃至间接都必须没有矛盾才是。所以四大洲及其小洲对我们来说,都是属于极隐密;这样的极隐密存在着许多的矛盾,所以我们也有能否定的理由。在此我要表达的是,物理学方面及科学辩证的逻辑非常好,对我们会有帮助的。

佛法的心类学,可以用来辅助科学。科学家们似乎可以从心类学得到许多教授,这样的情形说明了西藏佛法可以在二十一世纪帮助科学,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若能学好佛法中的基法(亦可称为佛教科学),有着高深内容的一组;经过完善的抉择后,以此为基础,再推论地道的内容及道次第等的见谛,由基法的特性推断内心的可以改变性。同样的,二谛基法亦是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GMT+8, 2024-4-29 18:05 , Processed in 0.1001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