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94|回复: 0

北京附中微信群2013.6.26讨论主题:将修行与生活和工作结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7 23: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班玛给哇:楔子:最近看到班老师发的一段话,根据帕波师兄的翻译,其大概意思是:告诫智者们需要修行,一生不要浪费在理论的辩论和讲解当中,而拿不出任何属于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再联想到之前我们曾经讨论过的“忙”、“压力”,于是想到了今天的主题:将修行与生活和工作结合。今晚讨论主题:“将修行与生活和工作结合。”
引子:先分享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位比丘很虔诚,但是非常愚笨,教什么都学不会,记不住。最后佛让他扫地,并且教他在扫地的时候观想:我打扫的不是灰尘,而是我的业障,我的烦恼。就这样,他每天扫地的时候心里都不断地这样想,最后他清除了自己所有的业障与烦恼,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有了好的发心,连再普通不过的扫地也是一种修行。
序言:回到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会有这样一种状态:佛法是佛法、相续是相续、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佛法与相续、修行与生活都脱节了。对于功课呢,需要安排另外一个时间来修,比如说念诵仪轨、大礼拜、念咒等等。修行通常被留在佛堂里面,一出佛堂就忘了,就没办法修行了!虽然学了几本书,但都是纸上谈兵;虽然口头上能讲很多道理,但一点都不符合自己的相续。一回到生活工作中,一点变化都没有,烦恼依旧,习气依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不离世间法,将佛法实践于生活中,融入于工作中,也是修行。并非只有打坐、持咒、念经、磕头才是修行,修行可以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在行、住、坐、卧处,在举手投足处。
讨论:
1什么是“修行”?“修”是修什么?“行”又是行持什么?
2.如何通过我们的起心动念(发心)将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都当成修行?
3.“一尘中有尘数刹土,一一刹有难思佛”,能否将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观想成修行的道场和坛城,将朋友、同事、对手观想成我们的有恩父母?如何将修行融入工作与生活,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行、住、坐、卧,举手投足,甚至生意场上,又怎么体现出修行?
4.修行是一项工作吗?有下班的时间吗?修行是一门功课,多修次数就好了吗?修行是一种仪式吗?你了解仪轨背后的含义吗?

班玛仁钦:这一年来一直都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和发心分不开。当然,世俗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很难做到事事在佛教的发心里做(其实是完全没做到啦),但是每件世俗的事情也都有一个动机所以,我时常停下来想想我的动机是什么,我发现我的很多行为的动机都是物质利益,或者在乎名誉。。我曾经很烦躁,责备自己发心不对。。但是,我逐渐认识到,我若没有升起出离心,我的动机永远不会转为佛教的发心。
我在论坛打了一篇文章积极的珍惜暇满我想,我们都有很多习气毛病,但是我们任然值得爱和被爱,因为我们有难得的人身。我相信,所能深刻的理解了人身难得,那我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珍惜,也是修行。
班玛给哇:出离轮回嘛,出离这个人世间,也要先尝尝滋味啊!
关于「修行」,曾看到大宝法王的这么一段话:「修」,指的是心中的一种觉受、一种经验。譬如说:我们会在心中有一种慈悲、关爱或者智慧的感觉会生起。但是,你光是只有种感觉、觉受生起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去「行持」它。也就是将内在的感受或感觉,展现成外在的身语行为,或是语言上的一种行持。所以,修行,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个「动词」。也就是:你要这么去做,你要努力去做,而不是口头上说说
班玛仁钦:给哇师兄的这个 尝尝滋味我的理解是不要逃避
班玛给哇:所以当我们说发愿或者祈愿,如果只是心中发愿、口头说说,多半时候,很难真正有很大的影响;但如果你不仅是心中祈愿,它还带动了你身体跟语言的行为,这时真正的修行力量,就能展现出来。
是的,应该先去面对他,然后觉中做,做中觉

班玛帕波:从某种角度来说,保持身口意的一致,护持自己的三殊胜,就能把佛法框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班玛给哇:要将生活和佛法修行结合起来也需要先做一下热身运动。有时候会发觉:本来想静下来要观修菩提心,偏偏脑中出现的都是一些跟菩提心相反的事?我想主要是平时太少思维佛法了,还没有习惯用佛法思维。这好像不做暖身,就直接去做剧烈运动,很容易伤了筋骨或是抽筋。
班玛多炯:我从给哇师兄的故事让我想到,在山上每个早上藏族老人们成群结队的去转经,路上看到碰到困难的小生命,捡起、念咒放生,他们的生活好像时刻都没离开过修行,在想想自己又做到什么了?三毒缠身,别说修行了,人都做不好,忏悔呀!~
班玛给哇:就像是一个机器坏了,要慢慢看哪个地方出问题了,慢慢去修理,不能乱修,越修越糟就不叫修了,这样就不用修理啦!我想修行的一个过程和目的就是找出三毒,去除三毒吧。修行可以随处可见的:譬如说我们公司的手术产品,让上千万的人重见光明,虽然是用来卖的,但也可以说有供养人群、布施社会的心。就是说,对社会有奉献与帮助,这就是一个布施!布施的动机跟行为都有了,而我的工作,也或多或少的触动了这种发展,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行吧。其实修行在我们手里,就在工作里,只是我们用不用而已。
嘿嘿,间接夸了自己,欢迎拍砖
班玛仁钦:我认为修行是建立在发心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佛法的发心的摄持,这些供养和布施算是世间法的善心
班玛给哇:从网上看到一段从给家人做饭,而引出的一系列佛法思考。真实闻思修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啊!贴出来大家分享下
"做饭也是修行,给家人做饭是一种菩萨的行为。我们不是要付出与奉献吗?我们都很关心、照顾家人,但是我们这样关心、照顾他们是自私的。“我不自私啊,我对家人、对儿女一点都不自私。”你就是自私的!为什么这讲样呢?你现在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是因为“我”——我的家人,我的儿女。“这是我的亲生骨肉,我不照顾谁照顾啊?”由“我”来引发的都是自私。佛说过,要破除我执,要去掉我。
你们现在也能感觉到了吧,对家人越关心、越照顾,反而越烦恼。为什么呢?因为是自私的,不是真心实意的,所以感化不了他们。
你的行为没有错,但是你的发心是错误的。现在我们要发菩提心、要为众生,就要转念。怎么转念呢?你关心家人、照顾家人没有错,但是你不能因为他们是“我的”而关心、照顾他们。你要把他们看成是众生,看成是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众生,最需要自己的众生,所以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你这样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才能感化他们,你们之间这些缘和债才能都了了。之前你了不了缘,也了不了债!若是你没有了缘、了债,你就了不了生死,断不了轮回。
什么叫轮回?冤冤相报这叫轮回。如果你是自私的,再付出也没有用,还是互相欠。你若是能无私的奉献、付出,真正能够善待这些众生,才能了这个缘、了这些债,最后才能了生死。"

班玛仁钦:世间法的善心,是人天乘,能让人拥有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能让人从六道中解脱
班玛给哇:同意!修行,要从“心”开始,要修"心"没有发心就没有修行,就不会成就。发什么心?发慈悲心,发菩提心,这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础。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心,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将每一个起心动念转换成正知正见,转换成善念
班玛仁钦:说到修心,很多人会觉得还是不知道怎样修。其实,上次尊巴师兄带来了很重要的开示:上师瑜伽。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我的理解就是就是对上师有信心,按着上师的话去行,但不是什么事情都依赖上师,要有自己的主见,依靠上师的引导而成长。
班玛帕波: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生活談談自己的體會和做法。能有機會和大家交流,就多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和成长的机会。
班玛仁钦:具体的依赖和依靠的区别,因为我做的很不好,只是说大话,还请师兄们讨论
哎,我很窝囊的
我在单位里的体会就是一直都特别受欺负
班玛给哇:要依止上师,还要把上师的金子挖过来
班玛仁钦:我总觉得,我不惹你们,你们也别来惹我,大家相安无事多好
班玛帕波:两位师兄的发言挺开智慧,非常随喜,看来都是心里有一根弦去在言行生活中去审视自己发心和正行的,自然会有很多感悟,还希望其他的师兄也都能参与进来,才达到我们讨论的目的
班玛多炯: 也许是佛菩萨的示现,为了让师兄更好的生活中修行,相信师兄一定可以顺利的迎刃而解
班玛给哇:其实工作中,由于利益冲突,都会或多或少的被欺负
班玛嘉措:比如我买了一个大西瓜,分给大家吃之前,我观想上师,希望能和同学们结上缘,希望他们能产生一点点正知正念,然后再回向,这算是在佛法框架了么
班玛给哇:但同时他们也开了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更快的成长
班玛仁钦:这倒也是。我总怕一旦反抗,由于我不会玩人际关系,反而给自己找来更大麻烦
班玛帕波:我们的态度决定我们的得到,还是发心问题
嘉措师兄自己觉得呢?
班玛仁钦:帕波师兄能再具体点么
班玛帕波:为什么会成为问题呢?
班玛嘉措:应该是不自信,刚刚开始会有根弦儿,想把修行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班玛帕波:仁钦,同样的事情,你觉得是欺负,别人觉得是鞭策,如果对待这些人和事是由情绪三毒去理解而处理,与视对境为加持得到的结果全然不同。从最初的心态,影响到后面的言行和结果。
嘉措,我觉得不要刻意去结合,保持自省和回看自己的习惯,在遇到任何事情或者波动的时候,如果能找到和自己和解,让自己内心放松的办法,都会是进步。当然,这样做的前提还是坚持闻思修。如果没有实修,那所有的理论都是夸夸其谈,迷惑自己的毒药了。
曾经在微博看到一篇宗萨仁波切关于学佛动机的文章,我曾经这样评论过:这篇文章看过不止一遍了,仁波切指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思考,因为我们最聊以自慰的发心也许都是我们造作的表演,而学佛是去面对真正的自己。具体到操作层面,我觉得保持这样的内省与觉知很好,除了学习,还要去实践,虽然我们不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学佛法,但连生活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那这佛法也白学了。

次日藏龙师兄和麻觉师兄的补充
班玛藏龙:修学生活禅有四个要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现有的生活状况。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在尽职尽责中来完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和义务。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永远是一致的,只有把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个人利益才是永久的。
班玛帕波:忏悔,我就说嘴的时候多
班玛藏龙:这个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随喜帕波师兄的示现
班玛多炯:我更忏悔,想表达什么都跟不上,要不咱讨论一下自己为什么开始学佛?
班玛藏龙:多炯,开始的心是什么不见得雷同,但能否将自心趋入人身难得理的信心和意乐圆满最重要了
班玛帕波:同意
既然生活这么骨干,颠倒梦想那么丰满,我们干嘛还在坚持
好多人可能认为这样的讨论就是练嘴,理论知识学得好的在这儿穷显摆,能当饭吃么?能解决实际问题么?

班玛藏龙:我一直在想上师为啥让我们共修缘起咒和心经?师兄们觉得和咱们的话题能否契合呢?
班玛帕波:我就想反问,如果自己心里从来没挂过弦,没想过如何对待自己与生活,怎么可能在当下用上佛法的框架呢?这样的讨论是检视自身的过程,是让佛法道理落进心里,落在生活实处的过程。有了这样闻思的过程,才有可能有理论结合实际的可能,这是在增长我们的能力。
打个比方,如果人的全身做整体,肌肉增长脂肪就减少,反之亦然。我们的发心一样,在你没习惯保持佛法三殊胜的框架,其他框架就很牢固的控制你,比如分别心啊,羡慕嫉妒恨啊。要么让自己进入一个通向安乐的良性循环,要么就让自己待在痛苦的我们已经很习惯的轮回里。决定权在自己。

班玛多炯:谢谢帕波师兄的提点

班玛麻觉
:刚看完了师兄们的讨论,为了消除自己不劳而获(智慧)的惭愧感,我也说两句体会吧,大家谈到生活修行的结合是要落实到最初的发心,而关于发心,我觉得如同树根,树根是深埋于地下的,很难被自己清晰的观待清楚,所以通过生活中的历练可以让它发芽长叶,因此便可以发现自己根哪里歪了斜了,从而不断的修证自己。 综上所述,闻思的讨论指导我们如何播种,而座下的生活工作是发现,检验,对照自己的试金石,从而再通过不断积资净障,使自己真正的改正所有缺点直至圆满成就。
近来我发言一直都比较少,自己掉队OUT的比较厉害,所以大家多斧正我啊
另外补充下,如米勒祖师所讲:闻思的目的既是去修,否则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积资净障的实修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否则前期的收获都白费了
班玛帕波:师兄补充的很到位,随喜分享。
班玛藏龙:随喜麻觉师兄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以上是根据微信讨论群整理而成,欢迎师兄们斧正 能够有更多的智慧分享。

若有些许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早证菩提!
喇嘛千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GMT+8, 2024-11-23 18:50 , Processed in 0.1197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