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05|回复: 0

北京持明中心关于人身难得五种他圆满相关内容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4 20: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班玛速索:周一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上师,我向上师问了一些问题,甚至是我都觉得琐碎的问题。由这个梦我想到,我们适逢如来出世,又赶上了佛已说法,应该非常难得,那么对于已经向我们说法的上师,我们在修行中,哪些问题该问?问问题,又该抱一个什么样的发心呢?如果发心正确,是否,我们很多的问题,就不会是问题,不需要问了呢?

班玛突杰:速索师兄的分享,让我想到曾经皈依不久的一件事,一位师兄知道我学设计专业后,就一连问了我很多问题,而我当时,完全不知该从何说起,总结他问题的特点就是"大"且"空",出于礼貌,我的回答也只能是从皮毛上略说而已。他问的泛泛,我答的也泛泛。这位师兄走后,师父问我:觉得他说的怎么样?我摇摇头,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想说什么。问题也很外行,有的都不沾边"这时,师傅笑着说:"你问我的问题就是这种感觉,不看书什么也不懂,瞎问,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当时豁然开朗。

班玛任钦:这个要分很多层面吧,有些人把上师当师父,有些人当老师,有些人当算命的,有些人当朋友,有些人当消遣,有些人当猎物,我觉的摆好自己的位置是第一位,所以,即便遇到了善知识,也不一定能得摄受。  首先要自圆满才能他圆满。

班玛正波:我个人觉得问问题之前应该考虑清楚,多思维与之相关的知识,我们现阶段的问题在前行中应该都有,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与书中对照,可以先大致列出个提纲,自己有一些见解之后再向师父询问。

班玛速索:接着正波师兄的话茬,我们可不可以将佛教典籍也视为上师?例如《大圆满前行》,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结文》中说:“是故此论易懂摄要义,如浅慧者心室具金宝,劣慧者意暗处有明灯,妙义自现无嗔阿者离”,就把他称为了“无嗔阿者离”。

班玛正波:接仁钦师兄的话茬,确实应该观待自己与上师的关系,就像前行中提到的依止四想及他的违品,不应将上师讲猎物想,求法当狩猎想。也不应反反复复的问类似的 问题只为了寻求与从上师处得到自己的执着呼应的答案。佛陀说:末法五百年,我现文字相 我觉得诸经典以及《前行》都可以视为本师。

班玛多炯:@速索师兄,我赞同师兄的看法,我觉得善知识在外相上可以非是人,也可以是一本书,一件事情,只要利益了自己,就是善知识。

班玛速索:那也就是说,有了一本典籍,例如《前行》也可以认为是依止了善知识?师已摄受了?

班玛多炯:我认为是书籍中纪录的都是佛陀的一言一行,只要跟随佛陀所走路,我觉得就是依止善知识。

班玛正波:这个我觉得还是之前的自入圣教是师已摄受的基础,自己若未升起对于轮回的厌离心及世间八法,那么仅仅依靠佛经不能够解脱,因为那样只会以自己的所知障去理解佛陀及圣者的教言,如同很多研究佛教历史的学者们一样。

班玛速索:随喜两位师兄智慧,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例子,鲁迅先生读了佛经之后,直到极个别经典很殊胜,于是开始捐钱刻印,但遗憾的是,缺少真正的窍诀,否则,他应该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很多人可能就是没有上师的窍诀,所以只是种了一个善根而已。

班玛多炯:嗯 也许是,众生皆有佛性。刚刚从头看了一遍,师兄们的发言,随喜,非常受用。关于问问题我个人就经常犯一个毛病,总是克制不了立刻想知道答案的那骨劲,其实无形中就给老师带来了很多的负担和压力,请问师兄们我要如何克制这颗贪婪的心而问问题?

班玛嘉措:我也是经常有这股劲儿。

班玛多炯:嗯  是   我貌似无论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都存在着这个问题。

班玛速索:首先随喜两位师兄提出的这个问题,师兄没想过先从书中找找答案看看么,其实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在《前行》中都能找到答案呢~

班玛任钦:我觉得与其说是着急想要答案,更有可能是想要自己心里执着得答案,或者是听课自己觉得舒服的答案。刚才正波师兄也说了:“反反复复的问类似的 问题,只为了寻求与从上师处得到自己的执着呼应的答案。”

班玛多炯:嗯  谢谢,兔牙师兄的回答,我再去看看书,从中找到对治的办法。

班玛任钦:放下自己的一些执着,或者说自以为是,才能更听进去别人说的话吧。

班玛速索:@任钦师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受别人的话吧?~

班玛多炯:嗯  就是 你看师兄,刚才正波给的智慧,我没真正的领会到,谢谢,仁亲师兄的回顾!我发现自己就是爱听好听的,不好听的即使再对也不听不进去,忏悔~~~

班玛任钦:我一直很傲慢,谁的话都听不进去,所以自己很长时间来都没有任何进步。知道受了一些很大的打击,班老师随机给我开示,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有多严重。  发现自己真是个可怜的傲慢人。回过头来说,又是摆好自己的位置。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班玛速索:师兄们说的这个问题,让我就在想,说到依止上师,我们应该如何依止上师呢?由于我们工作的原因,不能长期在师傅身边熏习,我们的坏习气,至少我的坏习气又特别多,我们所做的,只是蜻蜓点水般在一个道场,或者上师面前小住几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依止上师呢?或者说,如何依止上师才如理如法?师兄们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呢?

班玛多炯:嗯  师兄说的对,是自己一直没有摆好位置,说好听点是把班老师当老师,说难听点其实是把老师当用人。

班玛任钦:先把外前行学好。坚持学习,早完课,共修,讨论,大量的阅读。我觉得,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班玛多炯:我觉得要是从依止上师可有很多的方面说,我先说其中一点吧,我觉得是上师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上师不让你做,你就不做。这点我做的特别的惭愧!~

班玛任钦:依止上师,就需要有信心,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讲,只有坚持闻思修才能真正增进对付法合上师的信心。

班玛速索:随喜任钦师兄,@多炯师兄,这一点我其实做的也不好,每天都会忏悔"善逝教言违教逆,此为堕罪二条受,触犯二条做忏悔"。同意任钦师兄的说法~

班玛任钦:我皈依以后读过很多书,除了佛经,还有很多高僧大德的开示,皈依3年多,读了有几十本书有些书还读了很多遍。这些书,对我信心的增长,都有巨大的帮助。

班玛多炯:师兄,说的好,现在有种感觉,虽然念诵了很多经文,但根本不知道其中含义,其实那也许正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班玛速索:随喜任钦师兄,有同感,经常会在读书中,增长自己的信心,有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的信心在与我执作斗争。

班玛任钦:除了闻,还要修。

班玛多炯:嗯 看来闻、思、修一个都不能少。

班玛任钦:所以我们才要认真学习 大圆满前行,并且讨论交流,以后还要写作,讲课。

班玛嘉措:今天看到一句话,大致是说,上师是连接我们内心的一座桥梁,我们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来了解自己的心性。嗡班匝萨垛吽,不知道说错没。闻思修可不可以理解同样是我们在架设这样一座桥梁呢。

班玛多炯:非常欣赏师兄的比喻,原来桥就在那里,是走桥上还是趟浑水,就看自己的了。我觉得嘉措师兄说的挺好的,我忏悔,衡量一下师兄,师兄是想将上师比喻成通往真正寂静、安乐的桥梁,通过闻、思、修而到达目的地。

班玛速索:师兄们怎么理解,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纵然戒律、智慧无与伦比,也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呢~?

班玛正波:就像那诺巴尊者依止蒂诺巴尊者一样,在依止之前。那诺巴尊者已经是很有名的班智达了,精通佛教经典,之后空行母化现一个丑陋的老女人问他:你是知道这些词句呢还是知道他们的意义?后来指导他去寻找帝诺巴尊者,因此,如果没有善知识的窍诀,单凭自己很难使正法与自心相融合。而且书中后面提到了有一些行持头陀行的苦修者到阿底峡尊者面前求法,却只能接受小乘的教法,宣说心经的时候甚至逃走了,因此只是受持律仪并不意味着可以以此彻底解脱。也就像我们手拿着本草纲目 开着药店  但如果没有好的大夫在、对症下药 也很难痊愈。

班玛帕波:对于速索刚才的问题,我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比如,一条河的两岸之间没有桥,河岸这边的人对彼岸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说法,当然他们其中有博闻的,有眼神好的,有熟悉地形的,但只有一个摆渡者才真正上过彼岸,可以带他们真正登上彼岸,去见识那边真实的世界。摆渡者就是上师,我们都是叽叽喳喳在河岸边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听课都在听自己的课,虽然我们坐在上师身边,听到了上师的说话,但是我们放不下自己的自以为是的,先入为主的概念,有目的地,有选择地去听让自己能接受的,而不是放下执着,去思考问题。如果没有上师,我们很难突破这样的所知障,如果没有上师的点拨,我们永远执迷在自己的业障里。上师是证悟者,上师是现世的佛陀,上师是我们修行的道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皈依上师作为四皈依之首。没有上师,我们不可能解脱,成就。

班玛速索: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倘若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会导致法是法,人是人,人与法无法相融”,师兄们怎么看这句话呢?~

班玛帕波:还是接着上面的话,上师是法与人的结合处,是实践和证悟者,只有上师,才能告诉我们怎么结合。否则人不是完人,法不是正法。

班玛速索:当今应该算是五浊世,师兄们对此有哪些体会呢?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修持佛法呢?~

班玛正波:之前速索师兄提到的那个问题,我想到了米拉日巴尊者当年跑到师兄那里也求了法和仪轨,但因为没有上师的认可,修行一直没有验相。窍诀都是上师们通过自己的证悟口耳相传的,因此对能与自己结缘的弟子更有针对性。

班玛帕波:修上师瑜伽,就是与上师相应。从心性上讲,上师就是觉悟的自己。

班玛正波:五浊恶世也可以成为修出离心的对境,我们在这种环境下修持的功德要大于人寿几万岁的时候,就看能不能把hold的住自己的心了,我最近很懈怠放逸..忏悔

班玛帕波:在不同的场合师兄们的讨论多少也涉及了一些关于速索问及的修行方法,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一直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正波师兄所说,五浊恶世不是我们逃避的对镜,反而是我们精进的对镜;座上的修行不是我们全部修行,而更多的修行在于生活中对自心的审视与观待。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喇嘛千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GMT+8, 2024-3-29 19:35 , Processed in 0.2332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