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67|回复: 0

学<"境随心转"的智慧>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7 21: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 < “境随心转” 的智慧>有感
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思绪如波涛翻滚,想法多多,看法不尽相同.竹筒倒豆子,都说出来,请师兄们批评指正,或讨论,辩论,真理越辩越明.也希望以此能清除我思想中的垢染,引进佛法的正知正见,还我一个’清净之心’.
  文章中说: “ ‘心随境转,苦海无边’ 一般人误以为身外让人烦恼的人和事(外境)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苦与乐的感受也是真实不虚的,世人的情绪因而很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处的环境一旦改变,情绪也随之而变.” 我认为,身外让人烦恼的人或事,即外部环境无论是好是坏,是这样还是那样,就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主体人的感受也是真实的,正常的.比如一个家庭,丈夫40多岁就因病去世,剩下女人带着四个孩子过日子,家住农村,大孩子16岁,在家务农.老二女孩,12岁谎称15岁到城市里当小保姆,月收入只有200元.还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种着几亩地,用以维持生计.可想而知,,她们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与清贫.难道这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吗?!这个女主人会快乐吗?!她只是挣扎在使全家能过上正常一点儿生活的道路上,终日操劳.时常为拿不出学费.地里的活干不过来等日常烦心事而犯愁,她有许多酸辛和苦楚无法对别人说,只能独处时暗自泪流.何谈高兴与欢欣?! 活生生的事实摆在这儿,有多少这样的苦难家庭;有多少这样处在痛苦烦恼深渊的人们!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情形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所以,家庭条件不好,自已周围的亲人如父母,子女,老伴儿等等,病的病,考不上大学,没工作等各种不顺心,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使得主体人感受烦恼,情绪低落;甚之悲伤痛苦也是正常的真实的. 这岂不就是’心随境转’吗!进一步说,上面一个女人带四个孩子过日子,(这是个真实的家庭)过了十几年情形大变样儿.老大参军了,老二老三嫁人了,婚后生活都不错,老小上大学了,她本人早找了有工资收入的丈夫…目睹这个家庭的变迁,看着眼前这个快乐的,日子过得舒心的女人,怎能说这不是’心随境转’呢?! 普通人很容易受环境左右,随环境改变,时而焦躁,时而忧心,时而恐惧,时而绝望,当然,有时也会得意忘形.然而,其结果都一样: 心随境转,苦海无边.
如果说,有人在家境条件恶劣,终日操劳也过不上正常生活,整天在十分艰难和困苦中度日,也能心情舒畅,乐呵呵的,谈笑风生. 那恐怕不是神经病就是傻瓜. 当然,也有特例,那就是文章中说到的佛陀或境界比较高的修行人.
   世间之事纷乱庞杂,世间之人也是各种各样,烦恼痛苦也是多种多样,各阶层有各阶层的难处.痛苦.家境条件不好的经济收入少的随生活苦但不一定感受痛苦;收入高的家境好的不一定没有痛苦;我认识的与我同届北大毕业女生,分到公安部,作到了将军级,月收入8千多,家有俩个保姆,俩个外勤司机老伴儿收入还高,一个女儿,可谓家庭富足.条件优越,但近年来得了精神忧郁症,住进医院治疗,这充分说明生活富足.家庭优越不一定就没有痛苦.没有烦恼. 还有,处在同一条件下,有的人就觉得很幸福了,很满足,但有人就不以为然,没有感受到幸福快乐,什么原因呢? 人和人之间有好大差异,由于各自的经历,思想方法,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对事物要求不同,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同一情形下就有不同的感受.正如文章中说的: “同样是春江花月,在心情好的人心目中,觉得特别的美好,而在忧愁人心中,发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之叹息. 可见,自然景色本来面目为何物, 这恐怕还是取决于观赏者的心态. 持有什么样的心态, 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心态才是自已幸福的主人.
   .文章中说: “身外让人烦恼的人和事(外境),确实是使人受苦的条件之一,每当人们遇到麻烦时,总是把麻烦的根源归结为身外让人烦恼的人和事,其必然结果是,人们总希望把自已的幸福寄托在改造别人的基础之上. 可惜的是,我们是人,不是神,能力有限,外界往往不受我们的控制, 改变外界让我们烦恼的人和事有时比攀天还要难, 其必然结果是,让我们烦恼的人和事存在一天,我们便无法活得舒心.” 这段话和我的情况特别贴切.一直以来,我的家庭不是那么和睦,,总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争吵不断,争论不止.当然,给家庭的每个成员带来无尽的痛苦和伤心.后来,家庭成员减少了,仍然不和谐. 我总认为自已 ‘命苦’, ‘找错了人’,每次争吵生气之后,怨天忧人痛苦不堪. 总把痛苦.烦恼的根源归结为别人造成的,别人要这样或那样做不就没气生了吗?!记得第一次见班老师, 向班老师叙述使我不满意的一件事,班老师听后马上说:”是你自已的问题”, 听了这话,我为之一震,并感到很别扭. 我很惊奇,还在想和班老师争辩, “哎!明明是他的错,怎能这样说?!” 这种 “自已烦恼痛苦怨别人”的思想第一次碰了钉子.以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闻思修’不断展开,遇到烦恼事时,用佛法思维,反观自已的问题,仍时时感到纠结,感到困惑. 如果你身边的人总是不断地给你制造一些别扭, 或有一些不好的习气,毛病,怎么办?  回避是回避不了的,说吧, 生气,接受吧, 心里膈蝇,于是纠结,困惑.犯愁..这么多年来,真正感到: 改变外界让我烦恼的人和事比攀天还难,其结果必然是,让我烦恼的人和事存在一天,,便无法活得舒心快乐.
   所幸的是,我遇到了上师,遇到了佛法. 佛教告诉我们离苦得乐的三种方法1呵责五欲 (外境: 色.声.香.味.触),2 控制五根 (眼.耳.鼻.舌.身),3 降伏其心. 而且特别强调第三种方法.因为我们无法控制身外发生的事,但完全可以调伏我们自已的心..以上的 ‘纠结..困惑’证明,我还没有调伏好自已的心态,我应当把这看成是一种心智的磨练; 是有对境的修行, 要向佛陀学习, “面对困境,有麻烦而无烦恼,这才是佛陀教导我们的人生大智慧. 普通人心随境转,有时即使做善事,也会带来无穷的烦恼;而智者则能境随心转,把别人的误解看成是自我磨练心智,升华人格的契机(增上缘)于一念之间,化烦恼为菩提”. 我想,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反反复复的,循序渐进的,可能也是很艰难的,要有耐心,要有信心.
   本文告诉我们: “佛教修行的心钥是要做到 ‘境随心转’, ‘心’为主宰, ‘心’能转 ‘境’,而不为 ‘境’所转. 正因为心态的转变能决定一个人的苦与乐,那我们便不应单随着身外之物的转变而让它影响我们的情绪. 一个人若能拥有 “境随心转”的智慧,在逆境中也会从容自在.佛陀一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GMT+8, 2024-11-23 15:48 , Processed in 0.1695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