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26|回复: 0

1月5日共修提要-----班玛庆波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6 23: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月5日共修提要
顶礼大恩上师班玛陈来仁波切!
顶礼诸佛、本尊、空行众!
祈请大恩上师长久住世,转妙法轮!
第一部分
第五章  解脱利益相关知识
1、班玛扎得
四静虑:
一解:又称四禅、四禅定。指用于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亦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又称色界定。
二解:一类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复有一类,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复有一类,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乐,圣说应舍。第三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复有一类,断乐断苦,先喜懮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如是四种,皆令有情未净者净,净者鲜白。
三解:四静虑者,谓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
四解:四静虑以自地五蕴为自性,是名静虑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2、班玛戒奥
声闻: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释义有三,即:(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二)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称声闻。(三)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称声闻。此三释中,前二者为小乘之声闻,第三则为菩萨,随义而称为声闻。
3、班玛涨仲
缘觉: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4、班玛特累扎
四无色:四无色者,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要修习这四种无色界定必须先具足色界的四种禅那,达到色界第四禅。修习入出息念等业处达到第四禅并不能直接修四无色。四无色定的基础禅那是遍业处。禅修者可以先以地遍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在地遍第四禅的基础上再修习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出定后再修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5、班玛吉波
阿赖耶和阿赖耶识的区别:
阿赖耶有两种特性离机和染机,离机指佛性和如来藏,染机指众生眼、耳、鼻、舌、身所造业。阿赖耶完全是无记的,他是精神状态的一种自然流露。阿赖耶有点类似这样一个东西,它象电脑记忆软体,象仓库一样,累积储存了累世的,几百、几千、几万年的所有记忆,一件也不少。今天我们没能找到它,那是我们的心被无明沾染了,有一天你的心寂静了、清静了,你的记忆体就会慢慢开发出来。由于阿赖耶的这个功能,它记忆你过去的一切功与过,那么你过去往昔所造的一切业也会统统储存起来,统统记在你的阿赖耶里面。
由于阿赖耶产生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虚妄的分别心,从虚妄的分别里面才会产生爱憎取舍,有了爱憎取舍你才会累积业力,这是简单的一个说法,也是六道轮回的一个根本。
“积业之门是意根及五根门;能积是染污意识、思善意识与中等意识,积于何者上呢?积于阿赖耶上;具有促成彼等增加、积累、减少等作用的是阿赖耶识。如坚慧论师于其所著的《经观庄严论广释》中说:‘意与眼等五根乃业之门,故为趋入之所依;思善、不善、中等之意为作者;色等六境为所作;阿赖耶识起作用;阿赖耶乃所依如处所或房室。’

第二部分
问题讨论
1、信佛与学佛(班玛扎得)
信佛是一种精神寄托,通过前四章的学习让我生起无畏的出离心,正确的发大乘菩提心和密意发心,决心断恶修善,不再造业。
2、如何理解别人(班玛戒奥)
    通过四章的学习,我觉得现在遇到了甚深佛法,遇到了具格上师,深信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和轮回过患,能让我更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六道众生都是我累生累世的父母,大恩于我,同时也是我修行路上得助缘,更是恩泽深重,我深深地忏悔,以前所造的种种罪业,给他们带来了无边的烦恼,以后以慈悲心、恭敬心恒处低劣位善待众生,尤其是金刚道友之间摒弃个人知见,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促进。
3、发心与修行次第(班玛涨仲)
做任何事都以三种殊胜摄持,牢记“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要有正确的发心,了知学佛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为了众生解脱,否则难以趋入正法。通过这四章的学习,我认为我们要有无畏的出离心,既然已经获得了暇满的人身,了解了寿命无常、因果不虚和轮回过患,就要从当下开始,逐渐舍弃世间种种,扎扎实实按次第修行。
4、作为佛教徒应积极应对还是消极面对生活?(班玛吉波)
我认为佛教徒要积极应对生活。佛法告诉我们
⑴佛教徒要爱岗敬业,处理好世俗生活,做好世间自己,不求世间名利,积极去帮助别人,做善事;
⑵遇到挫折、磨难应观为对镜,修行路上不可缺少的助缘,我们应怀着感恩之心去应对。
5、以上四个问题与解脱利益的关系
班玛巧到: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在于皈依。通过学习因果不虚而学会如何理解别人;通过学习发心和行为而了知修学要有次第;通过学习轮回过患和寿命无常而理解人生短暂,应积极面对生活,好好修行;通过学习大圆满法的前四章内容,我认为要按次第学习十善、四无量、六度、四静虑、四无色、二止观等法门而最终解脱,证得果位。
班玛特累扎:未学佛前,考虑问题都以自我为中心;学佛后,深信因果,知道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自己恒处低劣位,好好修行,认真修习佛法。
班玛得加吉:通过修习四种厌离心,知道了世间事不要执着,一切众生同处轮回火坑当中,非常痛苦,我要帮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
班玛庆波:生生世世以来,六道中的所有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轮回中他们以大恩养育我,好的食物先给我吃,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对我恩重如山。如今,我遇到了甚深正法,遇到了大恩上师,知道自己获得了暇满的人身,并且一切轮回无有实义,器情世界终归于无常,应以身口意供养上师,以身口意布施给众生,深深的忏悔自己往昔的业障,将修行的功德回向给六道众生,让他们趋入正法,得到解脱利益。在世俗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种种违缘,这些都是往昔因我的愚痴和无名所造罪业应得的果报,我们要去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逃避,明观为对境,自身恒处低劣位,发大乘菩提心和密意发心,正确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依止上师,依靠正法,以修学者应有的心态按圆满次第去修学,而不能心怀一丝傲慢,好高骛远,要把基础打扎实,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岌岌可危。

感恩大家法布施,随喜赞叹,合十恭敬!

                                                    —¬— 以上内容由班玛庆波整理
                                                           2014年1月5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GMT+8, 2024-11-23 15:06 , Processed in 0.0930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